自2023年8月证监会提出“阶段性收紧IPO节奏”以来,企业上市节奏明显放缓,A股市场共计有100余家企业成功上市,IPO数量同比减少七成,医疗健康领域企业更是少之又少,多家公司已经终止IPO。一级市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开始寻求其他退出通道,并购交易日渐火热,各赛道头部企业纷纷选择此时入场抄底。
自2023年8月证监会提出“阶段性收紧IPO节奏”以来,企业上市节奏明显放缓,近一年来A股市场共计有100余家企业成功上市,IPO数量同比减少七成,其中医疗健康领域企业更是少之又少,多家公司已经终止IPO。
一级市场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开始寻求其他退出通道,并购交易日渐火热,各赛道头部企业纷纷选择此时入场抄底。
从近一年来跨国药企收购普方生物、亘喜生物等中国Biotech的多笔大额交易,到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、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,都预兆着中国并购交易市场的复苏。
于普方生物、亘喜生物以及惠泰医疗、天士力而言,在行业下行的大环境下选择被并购,对创始人和背后的投资人、股东都是一条好的变现之路。
与此同时,已经进入二级市场的医疗健康企业又面临着怎样的局势?仍旧选择直面风雨的上市公司们,能够顺利穿越周期,等到属于医疗的下一个黄金时代?
随着A股上市企业2024年中报陆续披露完毕,各家企业的近况也随之揭晓。
iFind数据显示,医药生物行业493家上市公司中有402家实现盈利,占比超8成;有超3成企业营收、净利润均上涨。其中化学制药板块盈利企业数量最多,达124家;医药商业板块盈利企业占比最多,占其总数超90%。
在时代的潮水中,医疗健康企业的命运随着政策更迭与产业变革而起伏,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,作为刚性需求的医疗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扛过风险、穿越经济周期的行业。
成绩最亮眼的企业
从股价来看,2024年上半年,医疗健康领域各个板块的股价表现均呈下跌趋势,其中医疗服务板块表现最为疲软,跌幅高达38.2%,位居跌幅榜首;其次是是生物制品板块,跌幅28.8%。相对而言,中药板块展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,跌幅最小,为12.7%;化学制药板块则紧随其后,跌幅为15.2%。
在营收方面,28家企业超过100亿元,上海医药以1394亿元居于首位;在净利润方面,27家企业超10亿元,迈瑞医疗首破70亿元。
在医疗设备板块业绩整体下降的趋势下,迈瑞医疗实现逆势增长,营收349.32亿元,几乎持平于联影医疗、新华医疗、乐普医疗、鱼跃医疗等几家头部器械企业的营收总和,且以75.6亿元的净利润,占据医疗健康领域Top 1。
百利天恒在2024年H1实现飞跃式增长,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85.20%和1521.30%,实现净利润46.66亿元,在医疗健康领域仅次于迈瑞医疗。
营收Top1:上海医药
在医疗健康板块位居营收Top1的上海医药,2024年H1的表现依旧亮眼,自2021年H1营收突破千亿大关后已经连续三年增长,今年上半年再度增长5.14%,以1394亿元的成绩远远超过第二名的九州通。
分拆其营收数据可以发现,上海医药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大多来自于医药商业板块,为1266.79亿元,占比超90%,来自于医药工业板块的营收则仅有127.34亿元。
根据年报披露,上海医药的医药商业板块中,CSO合约推广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,同比增长172%;进口及创新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,成功引入8个进口总代品种,进口疫苗代理销售收入约13亿元;器械、大健康等非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18亿元,同比增长11.12%
虽然主要收入来自于医药商业,但上海医药在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码,上半年研发投入14.04亿元,同比增长15.26%,截至24H1公司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管线已有64项,其中创新药50项(含美国临床II期3项)。
相比于遥遥领先的营收数据,上海医药的净利润则要黯淡许多,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9.42亿元,同比增长12.72%,工业业务贡献利润13.12亿元。
通过商业板块南北整合以及创新业务快速增长,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在2024年H1实现逆势增长,新药管线也即将进入兑现期,据中报披露,公司自研的I001片(新一代口服非肽类小分子肾素抑制剂)目前已有3个适应症处于临床试验中后阶段。
在医药商业方面,上海医药也在持续扩张。《健闻咨询》此前曾获悉,上海医药计划入股高济健康,从药品分销拓展至药品零售场景。而在更早一些的今年上半年,上海医药曾先后在京东和美团开设旗舰店,加快线上零售渠道布局。
从这些布局不难看出,上海医药正试图在内部打通分销和零售,从而形成一套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商业运转体系,完成从药品流通领域的上游向下游的贯穿。
净利润Top1:迈瑞医疗
医疗器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通常为20%左右,而在A股医疗健康领域内净利润排名第一的迈瑞医疗则达到36.9%。与之相比较,医疗器械赛道内的其他几家企业,例如联影医疗与新华医疗利润率尚不足20%,鱼跃医疗与乐普医疗利润率也仅为26.07%和20.35%。
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润率为迈瑞医疗带来的是更高的净利润回报,在2024年H1,迈瑞医疗以205.31亿元的营收做到了75.61亿元的净利润,远远超过上海医药、九州通等一批营收更高的医药流通企业。
迈瑞旗下有三条核心业务线: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,如监护仪、麻醉机、呼吸机等产品,目前已经实现市占率全球前三名;体外诊断业务业务,迈瑞通过收购海肽实现上游核心原料自主可控,通过收购德赛,实现了海外供应链的完善,以进一步触达海外400亿元的市场空间;医学影像业务,迈瑞医疗以中低端产品为基,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。
2024年上半年,迈瑞通过收购惠泰医疗的控股权,拓展进入到了心血管耗材领域,也实现了约3.74亿元的收入,据投资机构预测,该板块业务的增长未来或许将高于公司整体增速。
此外,迈瑞医疗在保持较高利润率的同时,还给出了大手笔现金分红方案,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0.6元(含税),现金分红金额近50亿元。
增速Top1:百利天恒
2024年上半年,百利天恒营业收入55.53亿元,同比增长1685.19%,归母净利润46.66亿元,同比增长1521.28%,成为净利润增速最快的企业。
此次报告期内百利天恒在营收和净利润上的高速增长,要得益于海外合作伙伴全球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(BMS)所支付的首付款。
百利天恒是国内第一批转型创新的制药企业,2014年在美国设立研发子公司SystImmune后,开始搭建工程化抗体技术平台(双/多抗和ADC)。
2023年12月,百利天恒与BMS达成合作共同开发EGFR/HER3双抗ADC药物BL-B01D1项目,BMS向百利天恒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一系列的里程碑付款,潜在总交易额最高达84亿美元,在当时,这笔交易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的最高纪录。
这笔交易达成之前,百利天恒的2023年年报显示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余3.91亿元,这是一场相当于续命的交易。
2024年一季度,这笔8亿美元的首付款到账后,百利天恒一举“抹平”上市以来的亏损,实现归母净利润50.05亿元。可以说,百利天恒在2024年H1取得的绝大部分利润,都来自于这笔与BMS的合作。
除了飞跃式增长的营收和净利润外,这笔合作也为百利天恒带来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,2024H1医药生物上市公司整体毛利率为32.33%,百利天恒则以97.99%暂列A股公司第一位。
在此之前的2021-2023年,百利天恒的毛利率已经开始逐年下滑,分别为73.2%、64.8%、54.8%。
今年7月,回血后的百利天恒赴港递交招股书,再战港股IPO。
行业赛道的起伏
据东海证券数据,2024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营收同比增速前5的板块依次为创新药(+59.55%)、医疗耗材(+8.37%)、连锁药店(+7.48%)、原料药(+5.32%)、血制品(+3.76%)。
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前5的子板块依次为化学制剂(+15.08%)、血制品(+14.47%)、医疗耗材(+11.72%)、原料药(+8.23%)、医院(-7.14%)。
受益于新品快速放量等因素,创新药企业收入端出现快速增长;受基数及政策等多因素影响,医疗耗材、连锁药店、原料药、血制品等板块收入端也实现了小幅上涨。
但在宏观经济、反腐政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,各个细分赛道的利润端表现明显不及营收端。
观察2024H1 A股企业营收Top10企业榜单,可以发现其中出现最多的细分赛道是医药流通,头部10家企业之中仅医药流通企业就占了6家之多,从以1394亿元营收遥遥领先的上海医药,到营收规模771.7亿元的九州通,再到规模在两三百亿元左右的重药控股、国药一致、南京医药、国药股份,头部企业的营收量级远远高于其他赛道。
但是这些有着巨额营收的行业巨头企业,在利润表现上却并不算好,在净利润Top10企业之中,仅有上海医药一家公司上榜。
营收排名第二的九州通在2024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,营收为771.11亿元(-2.71%)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2.08亿元,同比降幅超两位数。
九州通方面表示,受上年同期流感、疫情等季节性疾病特定因素影响,感冒、退烧等相关品种销量大增,上年同期营收、净利润等基数较高造成今年上半年同比略有下滑。
医药流通是一个利润率很低的行业,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,行业净利率仅为1.5%,这意味着企业业绩抗风险能力极低,加之医疗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,集采持续压低药价,压缩医疗流通企业的利润,“两票制”则倒逼医药流通公司垫资,拉长了回款周期,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。
相比医药流通企业,在净利润Top10的企业之中出现更多的是化学制药与中药企业。
但A股157家化学制药公司(包括化学制剂和原料药公司)中,在今年上半年仅有4成(63家)实现了正增长(企业的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为正值)。
从营收来看,共有58化药公司的总营收超过10亿元,其中有6家超过100亿元,分别为华东医药、复星医药、恒瑞医药、人福医药、百济神州、科伦药业。
从盈利来看,共有百利天恒、恒瑞医药、新和成、科伦药业等9家企业净利润超过10亿元。
除了凭借BMS 8亿美元首付款扭亏为盈的百利天恒,恒瑞医药表现也十分亮眼,上半年总营收136.01亿元,同比增长21.78%,归母净利润34.32亿元,同比增长48.67%,其中创新药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3%至66.12亿元,此外也收到了来自Merck Healthcare的1.6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。
科伦药业持续优化输液产品结构,利用集采中标优势扩大市场并降低销售费用,实现总营收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.27亿元、18亿元,同比增长9.52%、28.24%。
从中报数据中可以看出,化药企业均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,在研发上的投入不断加码,据同花顺i问财数据,今年上半年A股157家化药公司中,有56家研发投入总额超过1亿元,其中有4家超过10亿元,分别为百济神州、恒瑞医药、复星医药、科伦药业,其66.28亿元、38.6亿元、27.37亿元、10.78亿元的研发投入总额,分别占其营业总收入比例分别达到55.25%、28.38%、12.38%和9.12%。
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竞争激烈,企业数量众多,但市场份额较为分散,随着未来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,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最有力的竞争优势。
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营收和利润水平在医疗健康领域之中并不突出,但迈瑞医疗凭借36.9%的净利润率,以205.31亿元的营收做到了75.61亿元的净利润,反超千亿营收的上海医药。
营收排名第二、第三的联影医疗、新华医疗均在50亿左右,仅为迈瑞医疗营收的约四分之一,净利润也均不足10亿,与迈瑞医疗相差悬殊。
医疗器械近一年来面临的发展形势并不算好,自去年年中掀起的医疗反腐席卷全国,药品与器械的销售环节均收到诸多影响,导致企业营收承压。
例如,反腐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得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链条变得更加复杂,尤其是在医疗设备采购环节。许多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变得更加谨慎,导致订单延迟或取消,直接影响了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业绩。
中药企业之中,虽然云南白药、白云山、华润三九三家均进入净利润Top10之中,但行业整体表现不算太好。
A股市场72家中药公司中,仅有17家实现了正增长(2024年上半年,企业的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为正值),占比23.61%,而高达76.39%的企业(55家)则出现了负增长。
在实现正增长的企业之中,云南白药与华润三九以超过百亿元的营收规模遥遥领先,此外有9家企业总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0%,其中5家增速超20%。
从净利润来看,云南白药、华润三九、片仔癀和同仁堂等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;1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%,其中7家增速超过20%。
而在55家出现负增长的企业之中,总营收同比下滑超过10%的有21家,下滑幅度超过20%的有10家。
从净利润来看,有9家公司出现亏损,其中4家亏损额超过1亿元。另外,有3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0%,其中17家企业的下滑幅度超过50%。
集采政策的实施、中药材涨价、医保政策的调整以及2023年高基数的业绩压力等因素叠加,共同导致了当前行业的严峻形势。创新转型同样成为中药行业面临的核心困境。
为谋求转型,今年8月,国资背景的华润三九宣布斥资62亿元入主中药民营企业天士力,通过收购天士力,华润三九将拥有天士力旗下101款在研管线,其中包含40款1类创新药,35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25款正在临床II、III期阶段;19款创新中药产品处于临床II、III期研究阶段。
穿越周期
最近几年来,医疗健康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随着新冠疫情、医疗反腐、带量采购、支付困境、地缘政治等纷至沓来,企业也如过山车一般经历着巨大起伏。
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增长,2023年,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约9万亿元,其中24.7%为政府投入,这笔支出约占全国GDP总额的7.2%。参考美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约占GDP17.3%的比例,我国的医疗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。
老龄化是医疗健康产业在未来的另一种机遇,预计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21.1%增加至26.2%,到2040年将达到32.5%,2050年将升至38.8%,并在2080年达到48.3%的峰值。
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,如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,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系列老年疾病带来的医疗需求也将不断扩大,从而进一步打开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边界。
国家相关部门关于医疗产业创新及行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断推陈出新,推动产业整合与良性发展。
相较于2020年疫情黑天鹅影响下股价飙升的医疗健康二级市场,经济周期发展规律对行业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开始缓缓释放。但业内仍对医疗这一刚性需求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抱有很高的期望,期待其展现出穿越经济周期的韧性。
(内容来源:第一财经)